我就开门见山了,不建议大家中的至少99%阅读《儒林外史》,因为太难太无趣。
相信99%的人第一次接触《儒林外史》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本的《范进中举》,剩下的1%是当年语文课的漏网之鱼。
《范进中举》这篇课文确实选得很精准,既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《儒林外史》的创作水准和艺术风格,同时又具有阅读门槛较低、故事冲突较为激烈的优点。
《儒林外史》假托明代故事,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,正文从明宪宗成化(1465~1487)末年写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(1595)为止。
《儒林外史》俯仰百年,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,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文科生故事集,且没有核心以供聚焦的主角。
犹如《水浒传》的前七十回故事的写法,从写史进开始,当他遇到鲁达,故事便转向了鲁达,当鲁达遇到林冲,故事便转向了林冲,当林冲遇到杨志,故事便转向了杨志。
展开剩余67%由此便带来了《儒林外史》人物众多的优点和缺点,其优点是有利于作者从容展现文科生的穷形尽相,缺点是人物太多记不住。
以上还不算是最严重的阅读门槛,对于当今的读者而言,其实我们都不算是《儒林外史》的目标受众,人家是写给传统文科生看的,故而全书中到处都是文绉绉的表达和晦涩生僻的典故。
你可以理解为文科生的行话太多,譬如“自相矛盾”这个成语,你一定懂它的意思,那是因为你小时候就学过,且此成语已成为现代普通话的常用词汇。
可若是在书中频繁出现“总角之好”、“白眉”、“苜蓿风味”、“识荆”、“曾子不吃”、“刺船海上,令我移情”之类,你还看得下去吗?
正是这些“不说人话”的文科生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、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,造成了道德堕落,精神荒谬,才华枯萎,丧失了独立的人格,失去了人生的价值。
可到底什么样的文科生才称得上是理想状态呢?
作者吴敬梓也写了几个出来,但就这几位吧,虽然道德不堕落,精神不荒谬,才华不枯萎,人格也算独立,但终究也是百无一用,能够靠本事勉强养活自己的已是先进。
可正是这样的一群人或执掌着权柄或坐拥着影响力,有些现代人不喜欢明朝的东林党,同时又对明朝的灭亡感到痛惜,因此直呼“文科生祸国殃民”。
文科生的时代早已过去,如今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,但文科生不重要了,不代表文科不重要了。
倘若你认可文科与一个人的精神道德挂钩,文科教育便是一件马虎不得的事。
倘若一个社会科技落后,表面看来是理工科的问题,里子还是文科教育的问题。
很多人不是文科生,但你大概率要经受语文、历史等文科教育,所以,别说自己不是文科教育的产物。
我们当前的文科教育大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?
这个话题聊多了也不好,我在逛互联网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评论区,就随便截图几句结束本篇吧。
发布于:安徽省天创网配资-在线配资网站-配资导航网-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